第(3/3)页 创业前期艰难,便把小洋楼一楼房间和书房收拾出来,给三人当作办公地点。 还亲自跑关系帮着三人申请了个体户营业执照。 有了营业执照,三个人的底气就足了。 私人补课这些简单的活先干着,再一边去跑那些外资企业,看看能不能先接一点活。 外资企业虽然急需在国内找翻译人员,但是对于个体户的工作室,一开始还是抱着迟疑态度的。 王萍老师一开始也不看好三人要干个体户的行为,但是见三人是铁了心,不撞南墙不回头,也开始慢慢动摇了。 帮着接了一些简单的书籍和资料翻译的活,让三人勉强维持住了工作室的基本开支。 紧接着,三人干个体翻译工作室的消息在之前那些工厂间也传开了。 马厂长、肖厂长、孙厂长都把自己工厂出口时需要翻译的工作交给了三个人。 不过,需要翻译的工作内容并不多。 沪城四厂这边要好些,随着沪城外贸出口的增多,进出口公司的翻译人员也不够用,江厂长直接把自己厂里翻译的活全部派给了她们。 三个人整整干了一年,虽然没挣到什么大钱,但是好歹也勉强支撑了下来。 不过,苏清苒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甚至真的动起了摆摊卖衣服补贴工作室的想法。 她并不觉得丢人,很多在九零年崭露头角的大佬,哪一个没有在八零年代摆过地摊? 摆地摊是过渡,也是原始积累。 有了钱,才有硬磕下去的底气。 1982年的春节过后,苏清苒已经做好了准备,想去羊城批发衣服回来摆地摊,来维持工作室的开销。 只是没等她出发,全国上下突然刮了一阵“外语热”。 先是教育部颁布中学外语教学大纲,要求增强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训练,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学外语的热潮。 而后又放宽了出国留学的政策,全国大城市刮起了一阵‘托福’热,急需各种外语培训。 与此同时,外企在国内招工不断增加,也有大批的员工急需要职场外语培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