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如何分利?”王忠孝又问。 顾炎武说:“王为原君,臣为原臣,儒为原士,匹夫则为国人原民……如此才能各得其利,上下一心。” 刚刚从那个一衣带水的封建邻邦日本国回来的舜水先生朱之瑜大概是几个大儒当中最懂“士”和“国人”的……他也最明白李中堂、卢中堂、陈中堂的心思——他们仨这是想要当幕府将军或是架空将军的管领、大佬吧? 他当下摸着长长的白胡子补充道:“中堂,这个国人和武士,其实就是一类人,都是有点产业,又能团结起来跟随主君征战的好男儿。因为他们有产业有武力,主君也必须以礼相待,要不然……可就要伤了和气了!” 明白了! 朱三太子这下终于明白了! 这个国人和士,原来就是李中堂、卢中堂、陈中堂他们仨“中堂原臣”的基础! 如果能培植出庞大的国人和士的阶层,那么这三个“中堂原臣”就能内制原君,外攘不臣了。那个耿东王……恐怕就再没机会当耿孟德了! 想到这里,朱三太子就笑着问耿精忠:“东王,你觉得授予愿意保家卫国的南京城中壮丁以国人、秀才、举人身份以赏其功可行吗?” “行啊!”耿精忠想都没细想就点点头道,“叫人家出力,总要给些好处……大清朝那边的好处是收奴才,咱们放点国人、秀才、举人的身份也差不多。不过……这个什么人可以当国人?什么人可以当秀才?什么人又能当举人?这国人、秀才、举人到底有多少好处,咱们还得细细商量。” “东王所言极善,咱们是得好好商量……王府外头还有几万南京百姓在等消息呢!” 朱三太子一边说话,看着一脸天真的耿精忠,心里也只觉得好笑——你这个东王不行啊!根本斗不过那仨中堂!那仨中堂早就都盘算好了,还用得着你来商量?而且你能商量出什么?看看人家都用什么人?你又在用什么人? 这个时候卢三好已经第一个开始“商量”了,只听他开口说道:“凡是从军卫国者,皆授国人身份!国人者,见官可以不跪,犯法必须慎刑,有县府议政之权,可以充任吏员!” 这个待遇不错了! 见官不跪,过堂不揍,县府议政,还能当个小吏……基本上就是个小老爷了! 王忠孝又补充道:“出身宽乡或是愿意移籍宽乡的国人,还可以授予土地!而出身城廓或狭乡的国人则可以送他们的子嗣入读县学、府学,以代替授田。” 他这个办法也挺好……愿意种田的国人可以到人少地多的地方去当大地主,想要后代好好读书的,就在大城市拿入学资格。 “至于秀才,”王忠孝道,“则是入仕为官和考取举人的资格……以后凡是为官之人,无论文资武资,都必须有秀才功名。而取得秀才功名的方法,则是考试和保送专门的学堂,其中保送学堂的资格,只能通过立功和捐输获得。当然了,这个秀才学堂教授的学问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也不需要学太久,六个月就可以学成,学成考试的通过率可以定在八成。所以之前已经买了秀才功名的人,也可以请他们来补个课。补完以后,就能酌情任用了。 至于举人……那就要好好考了!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考上以后就可以授予幕职官了。在举人任官数年之后,再让他们来考进士,考中以后授个百里之侯(县官)应该就可以胜任了。” 王忠孝现在提出的这一套建议……当然也是和卢三好、陈永华以及一票大儒商量出来的。 他们要通过所谓的“速成秀才学堂”给予应天府这边来路复杂,成分各异的文武官吏一个统一的出身! 大家都是什么应天秀才学堂或是应天小学的校友……而王忠孝、卢三好、陈永华这三大中堂,则会担任应天小学的校长,以后应天小学的毕业生,就都是他们仨的门生。 通过这个师生关系,应天团练、应天镇、应天民兵、应该官吏,就全都“同伙化”了。 而耿精忠……他要么来上小学,要么就和自己的手下被慢慢边缘化。 另外,如果应天城内的十几万国人壮丁都被组织起来,其中比较有财力的“大国人”又捐了秀才小学堂的入学资格,成了王忠孝、卢三好、陈永华的学生。 那这三大中堂在应天府可以控制的军队,可就要接近二十万了! 虽然这二十万人中的绝大多数是民兵……但耿精忠那几个人,还是不够瞧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