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回拿下了人少地阔的北八省,终于可以兑现勋庄爵田了!另外,这次北伐可有80万人参与,一仗打下来,光是国人就多出40余万!那么多的国人,都得分田分地! 可别小看这一波分田分地,这要分好了,大明在北八省就算站住根脚了! 而李中山在过去两年中办成的第三件大事,则是主持了“北京和会”。北京和会又分成对日和会和对英荷西和会两部分,其中对日和会就是“对日八条”,确定了大明对日本内政的“有限干涉原则”——就是干涉,但不深度介入,确保日本出现京都朝廷和江户幕府对立,以及诸侯割据就行了。 而对英荷西和会则是边打边谈! 在岘港大战后,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丧失了继续在西太平洋和大明进行抗衡的能力,不得不退往印度洋。 随后西班牙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维也纳进军和新西班牙南部被阿兹特克共和国光复,不得不退出战争,向法国、大明求、阿兹特克共和国和,承认了大明扶植的“西美帝”对于加利福尼亚等新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占有,又承认了阿兹特克对新西班牙南部的光复,也承认了大明对西班牙的菲律宾殖民地的光复! 而同荷兰、英格兰(这两国现在共用一个领袖)的谈判,则和大明对荷属东印度和马六甲地区的攻略同时进行! 在西班牙无敌舰队(其实是英荷联合舰队)遭遇重创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无法在西太平洋对抗大明,不得不于1685年初,放弃香料群岛、巴达维亚和马六甲等据点,撤往锡兰岛,全力经营印度洋去了! 由于荷兰东印度公司退出南洋区域,大明和英荷之间也就不存在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了。 毕竟李中山对于奴役印度人民也没什么兴趣——他的大明根本不需要印度市场,只要有新大陆和大洋洲的黄金、白银,大明就有足够辽阔的市场。 印度的人口,根本就可有可无。 当然了,他现在就算想拿印度也没那余力……如果吴应麒对印度有兴趣,他倒是乐见其成。 而为了促使吴应麒向西发展,李中山在过去两年中所进行打击第四件大事,就是筹备一场旨在统一中国的西征了! 虽然在大明取得北伐胜利的时候,李中山就曾和吴应麒达成了默契——大明西征,吴周西迁,同时,吴周留下一批贵族子弟当投降派,大明会给他们封侯封伯,让他们“上岸”。 但是这仅仅只是默契,吴应麒口头答应的挺好,不过真的到了大明的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过去的时候,他会不会改变主意,妄图抗拒天兵,好像也没人知道。 所以,李中山还是做好了在西北大打出手的准备。 不过,这两年吴应麒也的确在准备跑路,首先他在陕西、甘肃封了一大批公侯——这就是再给底下人“分家”,留一部分,走一部分,哪儿哪儿都不吃亏麻! 同时,他又以讨伐满清余孽为名,大举征伐河中之地!还将康熙苦心经营起来的太平谷和天京城一并吃下。 还将他从山西、北京、上京带出来的大清遗民,一并押去了河中,填充到了太平谷当中。 据说,现在河中的中原遗民和西域遗民(司马依汗的部众百姓)已经超过了二百万……差不多占到了河中、蒙兀儿草原各族人口的三分之一了。 如果能再多迁一点过去,中原加西域的移民占河中、蒙兀儿草原人口的半数都是有可能的! 到时候吴周大概就能在中亚占据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 那一堆斯坦,恐怕就要变成一个大大的西周了! 看到吴应麒跑路跑得挺积极的,李中山就打算再“帮”他几下! 一边通过蒙古东印度贸易公司,向吴应麒的大周发放贷款,提供军备;一边则积极准备一场由四十万人参与的西征! 连送带赶的,起码还得再为河中送去一百万移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