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谢凯点了点头,“有些人心中对国际合作抱着很大的希望。” 孙道乾叹了口气。 后面的参观,谢凯也就没有再跟着一起,对于运八跟运十的设计生产流程,他了解的非常清楚。 他需要知道的是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运十跟采购的那架运八经费都出了问题。 “马总,请放心,运十必须坚持下去,否则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又运资料又搬生产线,都白搞了。不可能在下马后,继续启动,然后研究两年又下马。”这一点,毋庸置疑。 马凤山不知道怎么说。 “小谢,即使下马了,咱们也没有原来那么大的遗憾。通过持续的飞行试验,才知道我们的实际生产制造能力跟理论设计有着很大的区别。国家都没钱搞,一家单位,再有钱,同时又搞多个项目,资金用于更重要的项目,也是可以理解的。” 话是这样说,马老的脸上,却涌现出深深的无力表情。 404停止拨付运十的研究经费,完全可以理解。 到现在,运十何时能商用,可以用于民航市场,依然是一个不确定的数。 进口发动机太贵,国产的性能是否可靠现在不确定,这也就让整个项目变得不确定起来。 作为运十的总负责人,马凤山心中没底。 那么,投资方心中更没底,也是可以理解的。 交足国家的,留下自己的,不搞运十这些项目,404的小日子将会过得比谁都更好,早就进入小康水平了。 谢凯看着马老,没来由地一阵心痛,他知道马老为什么说这番话,坚定地说道,“马老,请放心,即使停下其他项目,也必须得确保运十的改型持续下去。我们距离国外大飞机制造水平差距太大了。民航客机可以买,军用运输机呢?不管是苏联的安-124,还是美国c-5,哪怕我们有钱,人家都不会卖。” 美国的c-17图纸设计阶段估计都结束了,更不要说苏联的安-225这款世界最大型的飞机,第一架快要生产完成,第二架估计都已经开始下料了。 运十一停,那就只能等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重新启动大飞机项目。 一个运-20,一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前面十多年过去,才出来,那也不过比伊尔-76先进一些。 “你有这份心就够了。”马凤山知道谢凯是认真的,虽然一开始谢凯反对404接手运十,当初反对的理由,也是正确的。 像现在这样,搞了一阵,又停经费,反而让人更无奈。 “那架运十如何?还能安全飞行吗?”谢凯告别马老,问程不时。 一直在飞的这架运十,已经快要临界安全飞行时间的顶点。 “还在检查,今天不一定能检查完。”程不时向着谢凯后面看了一眼,谢凯扭头,并没发现谁在后面。 不由有些奇怪程不时的反应,“程总,您在看啥?” “没什么。”程副总摇摇头,“对了,如果经费方面不成问题,我们计划在大压机投产后,重新按照之前的这些飞机生产框梁,这样一来,成本将会减少很多……” “里面的航电系统呢?”谢凯知道这样确实会减少很多成本,甚至加快生产速度。“前面的飞机生产,都不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的。” 82工程已经启动,国内跟美国正在谈判关于歼-8ii雷达跟火控系统。 明年两架样机跟1:1模型将会运到美国,那个时候,美帝将会发现,来自中国的战斗机,两架之间的零件,根本就无法通用。 这也是导致82工程迟迟无法完成,最终却在最后苏联老大哥不行了,美国人中止了计划,继续开始对中国执行禁运。 “就因为在后期的生产过程中,才发现这些问题,很多零部件的公差都很大……”程不时点了点头,“现在的生产,都是按照航天那边的七专技术协议在操作,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生产人员,一直到检验人员,都定点定岗……一旦零部件超差,不会为了节省成本而勉强通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