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十盏灯飞走六盏,还有一盏现场表演了个空中自燃。 第二次试验结束,按计划进入目标区的只有三盏。 在这三盏灯下面绑着的砖头,只有一块落在了靶区。 这一次的实验并不是以载人为目的,而是投弹。 想要把炸弹投到目标位置,不但需要精准的测算,让孔明灯飞到目标上空,还需要有一套控制引线的装置。 通过计算,得出孔明灯飞行的时间,抵达目标上空的时候,引线点燃,炸弹脱落。 整个过程需控制的极为严密,任何一处环节出现纰漏,都无法实现精准投弹。 方才进入目标区域的三盏灯,只有一盏灯下拴着的砖头准确降落到靶区,另外两块砖头,第一块掉的早了,第三块却是晚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十盏灯只成功了一盏。 不过,就这仅有的一盏,已经给了大家足够的信心。 接下来就是查找问题,分析总结,对方案进行调整。 关于气流的测定,引线的长度,机扣装置的灵敏度…… 所有的细节都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实验,积累数据,再次调整,再次实验…… 这个过程极为繁琐,好在科学院并不缺人,也不缺钱,孔明灯的制作工艺也不难,只是每天的实验至少需要数百盏灯,对于材料的消耗太大。 贝琳和梅纯曾试过用纸,但是纸湖的灯太轻,稍微有些气流就飘走了,方位完全无法控制,而且很容易自燃,最后只得放弃。 到了后来,市面上别说牛羊皮,连狗皮都没有了! 一盏巨大的孔明灯升起,这盏灯与当初梅纯制作的那一盏大小相彷,里面是可以坐人的。 在灯罩的外面还写着观察一号几个大字,表面这盏灯的用途。 而且,底部的藤框系着一根绳子,就像是放风筝一样,牢牢拴在地面上。 大约过了两刻钟,观察一号缓缓降落。 “风力五到六级,风向东南,风速九到十二!” 得到数据之后,各小组立刻拿出纸笔计算,然后得出数据。 “各小组注意,第十七次实验,暨第一次实弹演习,共三十盏,现在放飞!” “一号放飞完毕!” “二号放飞完毕!” “三号放飞……”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