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不要员工要老板-《我曾叫牛百万》


    第(2/3)页

    饭馆加工中心那边,人没几个,出产的东西格外多!现在各个大学的食堂都有从加工中心这边订货的,无论多少这边都送货。

    不光如此,牛文举在大学里教出来的那些徒弟很多都到dq市其他角落独立干买卖了,结果只有一个,这帮人继续从加工中心那边订购标准食材。

    当初牛文举在大学食堂那边免费教授这些小老板手艺,马欣汝心里多少有些不高薪,暗地里全家人都骂牛文举软弱。

    有道是法不轻传道不贱卖,教会了土地饿死师傅。

    现在看来是自己的眼界窄了,牛文举通过手艺和同化,让这帮人习惯了牛文举的这种预制菜模式。

    所有那些从牛文举手下走出的土地,无一例外全部遵循了牛文举的方式在运作餐馆。

    不为别个,收入稳定,包子和小菜的质量稳定,口味和口感都是上成。另外不用再为了早餐包子两三点钟就起床,接着来洗洗刷刷一整天。

    有了预制菜,只要到点起来接货,接着包包子,上笼屉,小菜把料包加进去搅拌均匀就上桌。

    豆浆豆腐脑,各种饮料牛文举的加工中心都可以送货,无非是增加一点成本。

    同时自己的包子售卖的数量也增多了,平均勾一下,基本上成本每增加,而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真很重要。

    当下的中国人已经不是上代人那种一吃苦为美,把吃苦当成信仰的日子过去了。

    再说,追求生活质量,多赚钱的生活方式谁不喜欢呢?

    退一万步讲,餐饮这个封闭的行业里面,基本上都是传帮带。牛文举带徒弟,这帮人也带徒弟,这种经营模式渐次传递,口碑越来越好。

    而且伴着口口相传,到牛文举这边学习手艺的人也多了,有所追求的人都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或者被人抽水一层皮,于是纷纷选择单干。

    牛文举的模式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牛掰的正向循环,牛文举站在最高点,通过手艺输出到徒弟,徒弟开店采购加工中心的标准食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