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大年三十-《荣耀之魔瞳》
第(2/3)页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
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这一天,有很多习俗和忌讳,一定不能逾越,这不叫迷信,而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展望。
1、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
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
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
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
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