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一路向北-《大秦命运》
第(2/3)页
公元前284年,双方在决定的的济西之战,齐军主帅触子本就对齐湣王心怀怨恨,齐军将士更因之前连年征战,不得修生养息而士气低落。齐湣王为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所以齐军才会一战即溃。
此战后,诸国各自安排了利益分割,联军便在实质上解散了,赵国攻略河间地区,魏国攻略原宋国疆域,秦军则攻略天下膏腴之最的陶邑,作为秦相魏冉的私领。乐毅则率燕军长驱直入,一路顺风而下,连取齐地七十余城,将齐国本土,尽数鲸吞入燕国版图。
然而,最后所剩的莒、即墨并非简单两座城池,而是齐国的“五都”之二。齐**事体制除了国都临淄之外,还分别在平陆、阿、即墨和莒四个战略要地,高筑城墙,选练常备军,作为国都失守时的备份。也就是说,齐国看似只剩下两座城池,其实尚有五分之二的军力还在坚决抵抗。而进攻方只剩下燕国一**队了。
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并非不是后世如王世充窦建德、南唐吴越、张士诚陈友谅那种军阀政权,而是各自有几百年历史、有自己的统治精英集团,几乎形成了自己独立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真正“国家”,吞并与消化这样国家,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后来的秦灭六国,更历时数百年的攻伐反复。
绝大多数齐国人或许不在乎国君是吕尚的子孙,还是田完的后裔,甚至如果乐毅想要自立为齐王,和“田氏代齐”那样取代田氏,他们或许还不会抵触得如此激烈,但是燕国想要把齐国土地尽数纳入疆土,甚至因此在夺取齐都临淄后,焚毁齐国之宫室宗庙,他们就要保卫国家,抗击到底了。
如果燕国当真显露出了自己一家吃独食的企图和野心,那么前有两座坚城难克,后有其他各国虎视眈眈,可以说是危如悬卵。此前以齐国东帝之强,之前企图吞并燕国不成,引来燕人数十年仇怨,之后吞并宋国,招致五国联军围攻,濒临亡国,教训还不够惨重?
所以,作为一名有杰出战略洞察力的当世奇才,乐毅才没有选择急于求成,而是放下这两城围而不攻,一直不断安抚齐地民心,同时积极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公元前283年,秦相魏冉亲率大军攻魏,围困魏都大梁,孟尝君田文北上燕赵请求援军。佩燕赵两国相印的乐毅,指挥燕军8万和赵军10万组成的联军,阻击并围困秦军于林下,是为“林下之围”,迫使秦国退兵,并承认赵国吞并原齐国济西之地、燕国吞并原齐国胶东之地。战后魏冉一度被罢相,承担失利责任。
公元前282年,乐毅又率领赵**队攻占魏国的伯阳,迫使魏国也默认了由他来主导对齐国的战后分配权,当然秦国亦趁机报复,夺取赵国两座城池。在那以后,乐毅终于集中可以集中精力,完成他的灭齐大业,然而从出而论,他就是一个接受了燕国礼聘的赵国人,一直同时兼职赵相和燕相两份工作,燕国对他的信任,完全建立在燕昭王姬职个人对他的信任之上。除此之外的燕国其他朝臣,对他无不心存顾虑。甚至除了乐毅自己,世人只怕根本不知道乐毅究竟是为燕,为赵,还是在齐地自立为王。
所以当乐毅遭遇到田单这个顽强劲敌,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时,公元前279年,对他信任有加的燕昭王去世,继任的燕惠王才会轻易中了田单的反间计,将他罢免,改以骑劫代之。乐毅闻讯后单骑出逃回赵,被赵国封藩于观津,用以震慑燕齐。而骑劫被田单大败,造就了“火牛阵破敌复国”的传奇。
燕国这场意图以蛇吞象、以弱灭强的战争,终以损失惨重、徒劳无功告终。而齐国虽然复国,同样元气大伤。这对世仇算得上两败俱伤。
也就在这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襄王仓皇东逃至陈县。楚国发源兴起的湖北地区,就此落入秦国版图。秦国从此成为天下唯一至强,是这一系列战争的最大赢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