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一、陆军航空兵编制 飞机3-4机为1小队,9-12机为1中队,2-4中队为1大队(12年后改称联队)。 飞艇2-4艘为1中队,2-4中队为1大队(12年后改称联队)。 若干航空浮空大队(联队)混编成航空集团,集中使用于某战役方向。 亚俄战争时,配属给各野战军或方面军的航空浮空部队称“航空浮空群”或“集群”,由数量不等的中队、大队、集团混合编成。 战斗机中队通常为12机,侦察联络、轰炸、运输机中队通常为9机。 中队由中队部、飞行组和整备组构成,战斗机整备组通常编制70名。 联队部有直属机,以4中队的战斗机联队为例,4个中队编制48机,联队部直属6机,合计54机。 4中队的侦察轰炸联队通常编制1中队侦察机和3中队轻轰炸机,4个中队编制36机,联队部直属4机(侦察2轻轰2),合计40机(侦察11机、轻轰29机)。 4中队的重轰炸联队,4个中队编制36机,联队部直属4机,合计40机。 陆军航空部队行政上直辖陆军部航空厅,由陆军航空总监负责行政指导和监理,战时由各编成部队指挥官指挥作战。 陆军航空总监:王升平上将(飞机派)。 副监兼陆军副参谋长:郭志飞上将(飞艇派)。 珍珠港事件前,陆军航空兵有100个航空中队,约1100架作战飞机。 其中: 侦察联络机中队15个,编制135机。 战斗机中队30个,编制360机。 轰炸机中队50个,编制450机(其中轻轰30个中队270机,重轰20个中队180机)。 运输机中队5个,编制45机。 另各联队部、航空集团司令部直属150架各型机。 中队番号说明:12年起统一编成三位数番号,其中: 侦察机为1字头 战斗机为2字头 轻轰炸机为3字头 重轰炸机为6字头 联络运输机为8字头。 飞艇为9字头。 ---------- 另有15个浮空中队,42艘作战飞艇。 其中,特务飞艇3个中队,共6艘,编成第八特务联队,直辖大本营。 战略攻击飞艇6个中队,共12艘,编成第一和第二特务联队,直辖大本营。 战术攻击飞艇6个中队,共12艘(FTG3强云),编成第1和第2浮空联队。 侦察攻击飞艇6个中队,共12艘(FTG2紫云改造),编成第11和第12浮空联队。 战前将90个航空中队和12个浮空中队编入四个航空集团,10个航空中队和9个浮空中队直辖大本营。 其中,大本营直辖部队为—— 第1空运联队(第801-804空运中队,40机) 第8战斗机联队(第225-228中队,54机) 独立第252战斗机中队(12机) 独立第810空运中队(9机) 以上合计115机。 另有第1、2、8特务联队,合计6艘特务飞艇和12艘战略攻击飞艇。 四个航空集团编制如下: *第一航空集团,预定用于西伯利亚方面(15年初一度用于菲律宾方面)。 司令官梁万天中将(飞艇派)。 集团司令部直属16机(侦察联络6,战斗4,运输6) 下辖: 第1战斗机联队(第201-204中队,54机) 第2战斗机联队(第205-208中队,54机) 第1侦轰联队(第101侦察中队,第301-303轻轰中队,共侦察11轻轰29机) 第3侦轰联队(第103侦察中队,第307-309轻轰中队,共侦察11轻轰29机) 第5侦轰联队(第105侦察中队,第310-312轻轰中队,共侦察11轻轰29机) 第51重轰联队(第801-804重轰中队,40机) 第53重轰联队(第809-812重轰中队,40机) 第56重轰联队(第817-820重轰中队,40机) 独立第251战斗机中队(12机) 独立第151、153侦察联络中队,共18机 以上35个中队合计战斗机124架,侦察联络机57架,轻轰87架,重轰120架,运输机6架。 另有第1、2、11、12浮空联队,共12个中队24艘飞艇。 *第二航空集团,预定用于中亚方面(15年初一度用于菲律宾方面和东印度群岛方面)。 司令官方永杨中将(飞艇飞机******) 集团司令部直属12机(侦察联络6,运输6)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