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曙光一号的更新换代-《四合院:芯生年代》


    第(3/3)页

    赵烨想到这里,自己就先兴奋起来了!这特么不就是后世云计算的理念么?

    当然理念是理念,技术是技术。

    不过应用在小范围的话,还真的是可以的。这对于目前的处理器都不用改动,只要再增加一块“网卡”就行了。

    当然主板相应的要做出调整。不过这个问题不大,毕竟,现在的主板,已经能够支持多处理器并行了,只要再增加一个模块,这个想法就可以实现。

    “老师,我有一个想法!”赵烨自己想了很久,这才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

    几位教授一听,咦?还能这样吗?可是想想,哈!还真的能这样!

    这个想法可太好啦,这样一来,几乎就可以无限拓展曙光一号的运算效率了。

    当然了,无限是在大家的想象里的,真实的情况不允许他们无限去拓展。因为曙光一号本事是有自己的瓶颈的。

    假如多机并行的话,其中一台啥也不干,所有的算力都用来做数据分配和整合的话,那么理论上支持十几二十台设备应该是可以的。

    不过这是理论,实际能支撑多少台进行运算,那还要看实验的结果。

    想到就开工!几人立马进行了分工,几人在一起开了个小会,共同制定了一下标准,于是就开始忙自己的那一块了。

    赵烨负责“网卡”和“路由器”的设计工作。

    当然了“网卡”不能叫“网卡”,大家定的名字叫做交互适配器。

    路由器这个时候不能叫做路由器,他们给的名字叫做交换机——用来做数据交换的机器。

    赵烨这个时候,依然还是“拿来主义”,在自己的脑海里调出相关的资料,就在这个基础上“修改”了起来。

    改来改去的工作赵烨做了一天,越做越觉得没意思。

    赵烨觉得,为啥要在这里做功能“阉割”呢?为啥不能保留下来更多的功能呢?

    虽然这个时候的数据交互应用只是为了实现多机并行运算的,但是也该为以后多做打算呀!

    于是赵烨在“理念”上开始放水了。

    不在局限于只做多机并行的功能,而且给交互适配器加上“姓名”的功能,也就是后世ip地址的概念。

    为了方便也为了节省资源,赵烨照抄后世的网络ip的编码方式,照样使用了四个字节做地址分配的空间。这就是我们网络ip为什么最大是256.256.256.256,当年的设计者也是感觉这个数量已经足够了。

    赵烨当然知道这个数量远远不够,不过那是后世的互联全球,在当下节省数据空间和算力才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下的国内,赵烨相信三十年以内是足够了的。以后不够了再改呗!多大点事儿啊。

    (本章完)


    第(3/3)页